“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口号。可以说,精神健康是个人安康、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良好的人际交往、健康的社会关系不可缺少的部分。
许多问题如果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可以让他们恢复正常状态,回归社会,过上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生活。然而,同样的问题,能否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归宿。
在这里,以精神类疾病中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精神分裂症为例:
「 案例1 」
一位男生学习很好。从上了高中以后,莫名学习成绩下降,性格也变得更加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人际关系变得冷淡。
大学毕业后,工作初期表现还可以。后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被单位辞退。辞退后租房蜗居,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任何人接触。
后来家人带回老家,对家人也是冷酷无情,不主动交流,对问话也简单回答,甚至不予理睬。即使交流,也是重复对工作及周围人的抱怨和仇视,内心充满了敌意。整天闷在家里什么都不愿意做,生活懒散。
家人感觉越来越没有礼貌,越来越不懂事,思想幼稚,行为怪异不可理喻。家人对孩子这样的状况更是心急却束手无策。
30岁之后,被诊断精神分裂症。
「 案例2 」
另一男生,上学期间成绩非常优秀,只是性格内向,腼腆不善于言谈而已。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在他人眼中非常高端的工作,但时间不久辞职了。
后来频繁应聘,频繁辞职,终蜗居懒床,耗尽了自己所有积蓄。每次向父母索要生活费之类,必须即刻回应,否则会大发雷霆吼叫辱骂,甚至拳打脚踢。疯狂购买“文房四宝”,整个房间堆满了自己喜欢的物件。
在家人看来这是很正常的行为,只是性格不好而已。
然而折腾10年之久,孩子被确诊是精神问题所致。
很多人患者被耽误,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般而言:心理学科普知识缺乏导致家人不认可,不理解,不重视,固执己见者占绝大多数。
1.性格特征:如自幼性格内向,安静少动,行为被动,朋友少,不喜欢集体活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等等。
2.个人问题的出现:可能因为一件小事或是一次争吵而诱发。
3.家人的态度: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怕别人笑话、丢人等等。
的确如此,大多数精神类疾病与人格特征有关系,表现为安静少动,内向被动,不善于交际,不喜欢集体活动,更乐意独自看电视玩游戏听音乐等。这些隐匿性症状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且在出现其他症状被诊断后才能回顾性的认定,为时已晚。
由于前述的种种原因,出现明显的普遍公认的症状如幻觉、妄想、言语和行为紊乱后才能引起重视而就诊,这个过程短则3-5年,长则达到10余年之久。
郑州金水脑康中医院医师提醒:
一定要重视早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安于现状,无所事事,对前途无打算,无追求,不关心个人卫生懒于打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意志丧失,出现行为被动,卧床不起,孤僻离群,个人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有这些表现症状的时候就需要咨询专业的精神科医生。
了解精神病的这些隐匿性症状,可以有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酿成不可逆转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