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有位医生朋友和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去复诊的时候正好在看书。医生看见后随即说了句:“孩子近学习很用功啊。”
谁知妈妈一听,翻了个白眼还推了一下孩子说:“用功,都是假用功。”
医生辛辛苦苦修补孩子内心的伤痕,家长们随口的一句否定,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有些父母明明很爱孩子,可为什么总是用打击和否定的方式,给孩子造成一次次的伤害呢?
医师曾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哪怕你是在“刀子嘴,豆腐心”,可是在单纯的孩子眼里,就是赤裸裸的指责。
的打击、贬低是一种洗脑,不仅让父母习惯了在显微镜下放大孩子的错误,更是会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无能”。
01.
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
记得在一期叫“少年说”的节目中,一位女孩勇敢地上台吐槽了自己的“毒舌”妈妈。
“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的嘴那么毒。”
数学考试没考好,妈妈就会冷嘲热讽地说:“你怎么考成这个鬼样子的?下次再这样,你就不用去学校了!”
女孩买了一件连衣裙,妈妈看到之后整个人都不开心了:“你要是以后再买这种衣服,我就把你和衣服一起丢出去!”
更过分的是,她的妈妈总是会当着弟弟的面贬低她:“不要以后像你姐一样,干啥啥不行,学习一塌糊涂!”
可怕的是,当这位女孩在台上“控诉”完妈妈后,这位妈妈竟然在台下振振有词地说自己的出发点只是想让她更加努力而已,只是言语有点直白。
回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伤孩子深。
一阵咆哮怒吼过后,往往都会补上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这是一句多么让人感到无力的话。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贬低、否定孩子,让他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值得被信任,不应该被善待,这才不是什么“打击式教育”。
实际上,打击就是打击。打击带给孩子的从来都不是教育,而是伤害。
02.
打击式“教育”的后果
说到底,根本不存在什么打击式教育,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否定。
它造成的阴影非常深远,却被社会传承下来。
那么,这样的方式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1.异常暴躁
遭受家长的训斥,内心也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模式:
自己犯错—接受打骂—依旧犯错—爸妈生气
父母的初衷可能是好的,避免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只是选择的方法并不合适。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他们会在以后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时,以同样暴躁的状态去面对,甚至在解决问题时,以暴力手段解决。
2.加重自卑
从小就遭受到家长打压的孩子,根本不敢去抗拒父母的安排。
心理上受到很大的创伤,偏偏父母是孩子为亲密的人,他们都以这样暴躁的方式去应对孩子,孩子更也会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特点。
3.缺乏安全感
对于遭受冷漠氛围影响的孩子来说,更容易缺乏安全感。
孩子都是依恋父母的,可是在这样的相处模式里却又无法与至亲进行沟通,内心是极度痛苦的。
相反,宠爱式育儿,孩子表现出来的状态是较为开心的、愉悦的。
当然,过度的溺爱也同样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我们要谨慎选择。
03.
爱与鼓励才是好的教育方式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次实验中随机抽取了18名普通学生,让老师提高对他们的期望值,并对其进行正面引导,例如鼓励、表扬等。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被老师所期望的学生,不仅智商得到了提高,而且结合能力也变得更强。
罗森塔尔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期望和赞美是人的内在需求,也是激励的一种有效手段。
所以,被父母赞美和鼓励的孩子,才会变得更加自信。
适当地赞美,孩子会感受到被欣赏、被爱的温暖,这样孩子才会朝着太阳的方向茁壮成长。
每一个父母天生都是催眠师,不要用打压、诋毁的语言来刺激孩子。
不要让自己的爱,变成对孩子的伤害。
聪明的父母,会在孩子的心里播撒下自信、勇敢的种子。会用爱,去赞美和灌溉孩子。